博天堂官网-王子星评莫兰特受伤,论迹不论心,多特是否该被驱逐?
比赛进行到第三节还剩7分35秒时,灰熊队发动快攻,莫兰特持球从中路高速切入,试图完成他标志性的篮下终结,森林狼队的防守悍将多特从侧翼迅速回防,跃起尝试封堵,在空中,两人的身体发生了剧烈碰撞,莫兰特失去平衡,腰部重重摔在地板上,长时间无法起身,裁判在观看回放后,吹罚了多特一级恶意犯规,但并未将其驱逐出场。
这一判罚立即成为转折点,失去了核心的灰熊队进攻陷入停滞,最终输掉了这场关键的卡位战,但比失利更让球迷揪心的是莫兰特的伤势,初步检查结果不容乐观。
赛后,评论员王子星在个人社交媒体和节目中对这一事件发表了看法,他写道:“关于多特那个球,我的观点是‘论迹不论心’,从结果看,莫兰特受伤了,这是一个糟糕的结果,从动作本身看,这是一个高风险、强对抗的防守动作,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,我们无法钻到多特的脑子里去判断他那一刻是否‘心存恶意’,裁判依据规则手册,根据动作的危险程度和接触程度,吹罚一级恶犯而非二级(自动驱逐),在程序上是说得通的,但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:我们的规则,是否过于注重‘意图’的不可证实性,而忽视了对‘结果’尤其是‘非必要伤人’结果的惩戒,以更好地保护球员?”
王子星“论迹不论心”的论述,精准地切中了当今体育判罚中的一个核心矛盾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裁判的判罚依据是球员的动作(迹),而非其内心想法(心),因为后者根本无法客观衡量,一个动作是否违反体育道德,通常取决于其是否不必要的、过度的、以及对对手造成伤害的风险程度。
多特的防守动作是否“不必要”?
支持多特的一方认为,这是一个全力以赴的季后赛强度防守,多特的目标很明确:封盖投篮或干扰进攻,他的眼睛始终盯着球,起跳方向垂直,并非冲人而去,在高速运动中,身体接触和失去平衡是篮球比赛的一部分,将这种球吹罚驱逐,会扼杀防守的激情和比赛的血性。
而反对的一方则指出,这是一个“高风险、低回报”的防守选择,在莫兰特已经完全起速的情况下,从侧后方进行封堵本身就极容易造成进攻球员在空中失衡,即便成功,也只是一次防守;但若失败,代价可能是对方核心球员的健康,这种为了一个回合而赌上球员赛季健康的行为,正是“非必要伤人”的体现,他们主张,规则应该更加严格,对于这种导致严重受伤后果的高风险动作,无论其初衷如何,都应施以更严厉的惩罚(如驱逐),以儆效尤,从根源上引导球员选择更安全的防守方式。
NBA的规则本身也在演变,近年来,出于对球员安全的日益重视,联盟加强了对“侵入投篮者落地空间”动作的吹罚,无论防守者是否有意,这就是一个从“论心”到“论迹”的转变——无论你怎么想,只要你做出了危险动作,造成了后果,就要受到惩罚,齐克-多特的这个动作,恰好处于当前规则判定的灰色地带。
回溯体育史,类似的争议从未间断,从篮球场上的“垫脚”到足球场上的“亮鞋底飞铲”,每一次严重受伤事件都会引发关于规则与道德的全民辩论,这些辩论最终往往推动着规则向着更保护运动员的方向演进,NBA过去对背后抢球的吹罚并不严格,直到一次严重的伤病事件后,才出台了严厉的“零容忍”规则,极大地减少了此类动作。
对于多特是否该被驱逐,或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,但这起事件的价值在于,它迫使联盟、球员、媒体和球迷再次审视我们共同经营的这项运动:我们如何在鼓励高强度对抗、展现体育激情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保障球员的健康与职业生涯?当“迹”与“心”产生割裂,当一次拼抢的“必要性与非必要性”模糊不清时,规则的天平应该向哪一边倾斜?
贾·莫兰特的受伤是一个不幸的事件,无论对球员本人、灰熊队还是整个联盟的球迷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,而关于多特是否该被驱逐的讨论,远不止于一次判罚的对错,它关乎竞赛哲学的平衡,关乎我们对现代体育中暴力与对抗、风险与收益的重新定义,王子星的“论迹不论心”,为这场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性的起点,联盟的规则将在一次次这样的争议中不断修正,其唯一的目标,应当是让这项运动在保持其最原始魅力的同时,变得更加安全与公正。
希望莫兰特能够完全康复,早日重返他深爱的赛场,而这场因他而起的讨论,或许会为后来的球员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竞争环境,这,或许是这次不幸事件所能带来的唯一积极意义。